四个年轻人不服气,但也不敢和昔日的老板顶嘴。
杨见知道他们心里的想法,继续说:“我知道你们不认可,我问你们,咱们国内生产的自行车的质量比他们的如何?”
四个人异口同声,“质量没问题,杠杠的,甚至某些零部件超出他们制造。”
杨见点头,“这不就对了!既然质量过硬,敢与他们较高低,那为什么要降价销售,背负扰乱市场的罪名呢?”
四个人怪不好意思,沈立是组织者,他解释说:
“做生意嘛,谁不想快速占领市场,把手中货物尽快卖出去,”
杨见摇摇头叹息,“你们哪,说穿了就是发财心切,想一口气吃成胖子,结果钱没挣到手,还断送了前途,”
“不单单是你们,估计50以上的华夏商人,都有类似做生意的通病。”
四人知道自己错了,请教杨见,“老板,你指条明路,说我们以后怎么做?”
“你们能听得进去吗?”
“能!”
“好,我告诉你们,走,找地方坐坐。”
走出饭馆,找一处路边长凳,杨见象老师教育学生一样谆谆教导,
“记住了,外国人的消费理念与我们不同,大多数人要求产品好用的同时,必须保证质量,物美价廉,骗小孩,那套在国外兴不开,或者说大部分人不相信。”
“欧洲人喜欢骑自行车,拿利维亚的市场来说,低端的一辆自行车3千来块,中等水平的一万,高端的达到十几万,首先,无论哪个阶层,必须保证质量。”
“我们的自行车既然质量过硬,千万不要打价格战,你降价销售,带动所有自行车价格上不去,不但商家厌恶,消费者也感觉你的货物质量不靠谱,一分钱一分货,大家都明白…所以,你们应该在售后服务上动脑筋,下功夫,”
“而且因为你们的降价竞争行为,会导致人家自行车生产销售成问题,价格上不去,生产厂家不得不偷工减料,无形中损害了制造产业,谁不讨厌你们?…所以你们才遭到人家整个行业的抵制和仇视。”
杨见深入浅出的分析,四个人听了恍然大悟。
沈立拍着脑袋后悔不迭,“原来降价销售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