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感叹道:“看来数字化研发团队真的有所成就,不论正确与否,至少工作量看起来是相当充分的。”
会议成员开始认真考虑这些发现可能带来的影响。
几张折线图被投影到了幕布上面。
“这……”
“迭代法的思路应该是没错的,但如果结果真是这样,那项目进度恐怕……”
“没想到数字化研发组那边还真能做出点东西来,不管结果对不对,至少看上去是那么回事……”
显然,尽管不可能因为许宁一个人的说法就下结论,但会议室里的所有人都已经开始严肃地对待这个计算结果了。
在会议桌前端,几位项目负责人聚在一起,低声交谈。
在八三工程项目启动之前,歼8b曾尝试携带四枚pl-8短程空对空导弹飞行,结果显示导弹对飞机控制的影响尚可接受。
然而,阿斯派德超视距导弹因其体积庞大和重量沉重,给华夏航空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研发挑战。
正如许宁所言,在处理高速度、大攻角条件下的空气动力学问题时,行业仍依赖于经验积累。
但面对阿斯派德这样全新的情况,缺乏现成的经验借鉴使得问题变得棘手。
类似于新舟60遇到的问题,仅凭风洞试验难以完全模拟实际飞行中控制面的表现。
直接根据许宁的计算结果进行飞行测试虽然快捷,却存在较高风险。
最安全的做法是从相对简单的飞行条件逐步接近临界值,通过多次试飞来确保安全。但这将不可避免地拖延整个项目的进度。
会议室后方的讨论同样热烈,许多人围住许宁询问他带来的报告细节。
这份报告浓缩了他对多个关键问题的研究成果,包括算法验证及副翼效能的数据支持。
尽管这些信息对于八三工程本身可能并不直接相关,但对于在场的专业人士而言,却是极具吸引力的技术资料。
一位老工程师仔细研究着报告中某一页,好奇地问:“这部分关于副翼偏转时翼面上的压力差异吗?”
许宁点头确认,并解释说这是在特定条件下(如06马赫速度,10度攻角),当副翼上下偏转不同角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