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扇10也正经历着类似的过程,或许正处于某个研发方案的重新开始阶段。看着系统面板上仅有的1级工程经验,许宁苦笑着摇了摇头。
他脑海中浮现出那些深奥的知识,感觉头有些沉。重生前,他管理过的最大项目也不过是自己加上三人的小团队。
无论是歼10还是歼11,这两种第三代战机的目标动力系统都是相同的。
然而,在几乎没有任何发动机研发背景的情况下,即便是涡喷14这种第二代发动机的研发中,也能明显看出拼凑和借鉴的痕迹。
至于涡扇10,情况只会更加复杂。虽然有所进展,但远未达到理想状态。甚至,在研发过程中,参考的原型都曾中途更改过。
科学研究的路径往往是从具体的现象出发,先构建一个简化的模型进行初步探索,获得基础理解后,再逐渐去除假设条件,不断修正和丰富,直到最终能够全面把握复杂的现实情况。
正当许宁转身准备离开时,远处传来了阵阵嗡鸣声,与涡扇发动机特有的尖锐啸叫不同。
出于好奇,他回头望向天空,只见一个小小的黑点正从天际缓缓降落。阎良机场除了试飞研究院和603研究所使用外,很少见到普通航班。
凭借年轻时的敏锐视力,没过多久,许宁就认出了那是一架双螺旋桨飞机,正以较快的速度接近跑道。
这架飞机初看与他们那天乘坐的运-7相似,却未喷漆,显然不是量产机型。因夕阳刺目,许宁抬手遮挡,眯眼细看,发现那对机翼格外眼熟。
虽说熟悉,他其实从未亲见,仅在研发图上匆匆一瞥。
正注视着年轻面庞的刘远博微笑着打招呼:“呃……许宁?”
许宁摸了摸鼻子,惊讶地看着向他走来的刘远博:“刘教授,真是巧了,您也在这儿?”
“都是杜老的学生,叫我师兄就行。”刘远博开口说道。
这时一位瘦高的老人从欢迎人群后走出。人群逐渐散开,其中一人却是许宁再熟悉不过的身影。
还没等许宁开口,刘远博已经转头介绍起来:“许宁同志,这是易合旭总工程师,新舟60项目的老大,新舟60的领军人物。”
“哦?”许宁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