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建立自主的技术体系,那么依赖他人终将无路可走。
然而,在1996年,要改变人们的这一观念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即便是许宁自己,也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才有了这样的认识。
一切伟大事业的开端,往往始于一个小小的契机。这次的意外,或许就是那个转折点。
“是的,老师。”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许宁坚定地说道:
“其实我早就有这个念头了。在改进航空发动机稳定性评价体系时,我特意考虑到了我国航空工业的实际状况,并对标准部分进行了调整。”
尽管这仅是整个行业标准中的一小步,但正逢涡喷14高空模拟试验之际,它成了推动改革的理想切入点。
“为了华夏航空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独立且适合国情的标准体系。我希望昆仑项目能够成为这一变革的证明。”
电话那头,杜亦熵与丁志恒交换了一个惊讶的眼神,显然被这位本科生的大胆想法所震撼。
更令人吃惊的是,许宁不仅想要修改现有的gjb/z64-94标准,甚至打算彻底重构整个航空工业的标准体系,使之更加系统化和统一。
杜亦熵随即提出了另一个问题:
“你的构想确实很有远见,但考虑到沪飞公司正与麦道合作生产d90客机,进展顺利,如果要大规模调整标准体系,这类国际合作项目该如何处理呢?”
“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
许宁回答说。他清楚知道,几个月后波音将收购麦道,而这一举动实际上会中断d90项目的继续发展。
波音表面上承诺维持合作,但实际上却计划关闭漂亮国境内的生产线,使得d系列飞机失去市场信任。
即使沪飞成功制造出飞机,也难以找到买家。这一切都表明,依靠外部力量来提升本国航空工业的道路满是不确定性。
在国家补贴下,国内航空公司每造一架飞机就要亏损近一亿元。
因此“买比造更划算”的观点再次占据主导,沪飞公司最终不得不暂停了项目。
十年的合作中,为了适应漂亮国麦道公司的标准,沪飞放弃了原有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