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对。等前28架生产完毕,需要俄方技术支持的地方也就少了。根据我的经验,打通生产线大概只需要16到20架就够了。”
两人边走下楼梯边讨论着。
“关键在于接下来要生产的90架飞机。苏-27的基础研发非常优秀,只是部分设备显得过时。
如果我们能在原型号基础上做出改进,将大大提升其作战能力。这就要靠你们这些总体研发师的努力了。”何明说道。
尽管112厂主要负责飞机制造,而何明则是总装工程师,但对于整个航空领域,这位从60年代起便投身其中的老兵有着深刻的理解。
毕竟,华夏首个飞机研发室就是在112厂成立的。
他的看法与许宁不谋而合。作为一个拥有超过1200万平方公里陆地和海洋的大国,华夏显然需要一种航程远、机动性强的重型战斗机。
同时,为了实现空军由防御向攻防兼备转型的目标,也需要一个能够携带大量武器且动力强劲的多用途空中平台。苏-27正好满足了这两方面的需求。
不过,除了基本框架外,许多部件都可以采用国产替代品。
比如那个重达一吨的n001雷达系统必须更换;还有,苏连式的仪表盘也应该升级为现代化的玻璃座舱。
实际上,就连苏连自己人也不太满意苏-27上的这两个组件。
如果不是苏联解体导致新版本的研发中断,采用了平板缝隙天线和数字飞行控制系统的苏-27s很可能已经服役了。
想到这里,许宁意识到,接下来还需要规划八三工程之后的发展方向。
对于十号工程和十一号工程来说,还有很多未竟之事等待着他们去完成。
他想把所有事情都揽下来,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得是个时间管理高手。
否则,两边兼顾不周,反而会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