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在人群中穿梭时,发现不少老人戴着老花镜,几乎把脸贴到了画作上,专注地欣赏着每一幅作品。
尤其在华夏国家博物馆文物总店的展厅里,几乎每幅画前都围满了观众,有的甚至需要排队等候。
正当高兴漫步于展厅中时,他意外地发现了沈书语的身影。
不过,此时她正忙着向游客介绍书画背后的故事,很是忙碌。不想打扰她的高兴,悄悄地融入了人群之中。
“各位,有没有人了解陈洪绶这位画家呢?”恰巧这时,沈书语开始了对一幅新画作的解说。
这是一幅描绘文人伏案沉思如何下笔的画面,属于明代时期的《高士图》系列之一,这类作品通常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雅’感。
由于没有立即得到回应,沈书语接着分享道:
“熟悉晚明绘画史的朋友可能听说过‘南陈北崔’的说法,其中的‘陈’指的就是陈洪绶。他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自号老莲,寓意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
指着画上的落款“老莲洪绶画”,沈书语继续说道:
“陈洪绶的人物画融合了李公麟与赵孟頫的特点,并且在色彩运用上深受吴道子影响。他的设色技艺被认为超越了唐寅和仇英,在整个明代绘画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沈书语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画作的技术特点,还讲述了画家背后的故事,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魅力。
在介绍完画作后,沈书语转向了另一个重要元素——鉴藏印。
这些印章是历代收藏者留下的印记,它们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历史价值,还能帮助我们追踪作品的流传轨迹。
大多数时候,高兴在鉴定书画时很少提及这些印章,因为除了乾隆皇帝的印章外,其余的往往难以辨认。
然而,对于那些传承有序的作品而言,研究这些鉴藏印十分重要。
眼前的这幅明代晚期的画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上面有三个清晰可辨的鉴藏印。
第一个属于梁章巨,他是清代嘉庆时期的江苏巡抚,也是当时一位著名的艺术品收藏家;第二个来自罗振玉,他被誉为华夏近代考古学之父,在清朝末年负责过明清档案的保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