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
听到这个新任务要求,楚辞当即一口气差点没上来。
十万?
五天?
这让他去哪搞那么多崇拜值?
他现在积攒的崇拜值拢共才一万出头,其中一万多是南晚屏那姑娘白送的…
要不继续逮着这一只羊薅羊毛?
略微思考了一下,楚辞便放弃了这个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到现在为止他还没有搞清楚对方为何会对他产生这么高的崇拜值,就算他想薅羊毛也要先找到薅的方法才行啊。那不能薅羊毛,还有啥办法?
楚辞想到了之前自己在大厅内弹奏《钟》之后,获得的现场工作人员的崇拜值。
当时系统播报的次数要比在现场的人数多的多,那些多出来的崇拜值有没有可能是来自幕后工作人员的?
换个角度想,是不是崇拜值的产生,只需要别人看到或听到自己的作品,而不用非得在现场?
想到这里,楚辞当即向系统进行了询问,得到的也是肯定的回答。
“是的,他人只要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宿主的作品,便可以产生崇拜值。”
那就结了!
楚辞松了口气。
如今《生如夏花》已经发布,哪怕每个听众在听过这首歌之后只产生一点崇拜值,只要有十万个听众听过他的歌也足够了。
只不过按照楚辞的估算,要想达成这个目标,可能也得要至少四天之后了。
倒不是楚辞不相信《生如夏花》的实力,而是因为乐动之都的推送机制是层层递进的。
乐动之都的歌曲推送机制是,在作品上传的前期完全由ai和大数据负责的,听众在乐动之都app上听歌会有一个红心选项,只要点了红心就代表用户喜欢这首歌,而ai和大数据会记录一个作品的喜爱数据,每当数据达到一定的量级才会自动推送进入下一阶段的推送,让更多用户看到。
最后当作品数据超过系统预定的一个阈值之后,就会进入人工推送阶段,此时的作品所获得的推荐位流量将会暴增。
所以再好的作品也得有一个数据增长的过程,而《生如夏花》这首歌,据楚辞自己估计,达到十万量级应该需要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