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试结束, 《科举答题手册》继续售卖数日,将余下的书都兜售一空。
乌平之算得准, 八百本, 正正好,后续没有加印。
书籍定价是五钱一本,全都卖完, 合计四百两银子。
几人抽空聚在一起算账, 纸墨有损耗,纸张是一百四十五刀, 用了两百四十块大墨锭, 选用的纸墨都较为劣质, 一刀纸两百零五文钱, 大墨锭比小墨条贵一些, 每块要五十文钱。这处成本有四十一两七钱多。
再是麻线、浆糊以及装册时的杂项, 要有个一两二钱多的损耗。
余下则是人工,鲁老爷子这边自家出力加请人,工钱有三两。
乌平之说是不用工钱, 但他家的伙计出来跑一趟, 茶水钱也得给, 算个二两银子。
雕版是按照页数算钱, 九十四页,每页五十文钱,有四两七钱。
这也是没选好木料的原因, 书斋来下定, 会选择耐放的木材做雕版, 雕版花销高, 使用年限更久。
印书的成本花了五十二两六钱银子, 陆杨最初就拿了五两出来,他算账都算得尴尬了。
后续是乌平之追加银两,让他们多印一些出来。先后两次,合计五十两。
陆杨当时过来谈生意,跟鲁老爷子说好了,事成以后,双方分账。
书籍的成本高,利钱也高,他本钱不多,说好是二八分账。鲁老爷子拿两成。
等乌平之拿了五十两银子过来,鲁家不用承担风险,只需要干活就成,鲁老爷子还说不分了。说好的事哪能朝令夕改?双方一番拉扯,最后定下一成的分账。
刨除成本,利钱有个三百四十七两三钱多。分给鲁家三十四两七钱。
乌平之说,第一次做生意,不用给他分。挣钱了,下回再谈合伙。
可这回挣太多了,他们手里能有三百多两银子。
要是挣得少,就当拉拔了,挣得多,这银子得分。
多的不说,两成得有。连带本钱的五十两银子,余下凑个整数,给他拿了一百二十两银子。
这一番分账结束,陆杨跟谢岩能得一百九十二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