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报》才开始找到自己方向和定位,修改报格后,升级为读书人、知识分子接受的报章,62年7月销量跨过3万份
到63年,《明报》已完全摆脱财政窘境,平均日销量是5万份。
当然,到了80年代,那才是《明报》鼎声时期,几乎成为两岸三地沟通桥梁,保持着较大影响,社论更是备受高层和文化人重视。
而且现在更是《明报》低谷期,他选择在这个时候入股,再合适不过了。
“何生,不知道港城这么多报刊,你怎么就选择了我们?”金庸没有回答何雨柱,反而还问了他问题。
何雨柱轻笑道:“其一,在港城有影响力报纸里面,你们还算是可以,入股是比较容易简单。”
“港城华人报业中,数一数二的要说《港城商报》,《星岛日报》、《东方日报》这几家,你们虽然有影响力,但竞争也相当厉害,以《明报》现在经营状况,还能坚持到何时?”
“我还打算收购《港城商报》,到时候,我想把它和《明报》融为一家进行适当改组,成为一家更具规模的华人报纸,创办娄氏集团的子公司“盛世传媒”,以港城为总部。”
“以后将发展海外的日韩,东南亚,台省等分区,成为亚洲华人报刊业龙头,查先生的文章和小说,不仅是港城市民可以看到,亚洲内的华人都能看到,大幅提高影响力和……”
何雨柱开始忽悠画大饼,让查良庸和沈保新听着一愣一愣。
他们没想到娄家这位女婿野心这么大,居然想做亚洲内最大华人传媒,报刊只是其中一部分。
世人都在乎名利,查良庸也不例外,要是能让自己名利双收,肯定是最好的。
“何生,要是像你说的这样,发展一个能影响亚洲华人的传媒帝国,你恐怕只是靠报纸不够吧。”查良庸听着何雨柱的话,虽然也觉得很热血,但是也没有被冲昏头脑。
“当然,如果就只发展报刊是不可能的,我可以保证的是,盛世传媒的报刊板块,会一直由查生负责,我不会插手,也能保证别人不插手,并且能给你提供资金支持。”
“到时候《港城商报》和《明报》会融为一体,你保留一定股权,但大股权由盛世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