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
何玉衡点点头,认真道:“随着辣条销量和生产规模的日益增长,现在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已经无法达到需求了,所以我打算建个厂子,铺设机械化的流水线,进行从大豆到辣条的全过程生产。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节省原材料采购成本,另一方面也便于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将辣条从散装变成袋装。
既可以方便长距离运输和销售,又可以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哦?”
姜卫国脸上浮现出意外之色。
生意大了,想开工厂,这很正常。
想到把辣条包装起来,扩大销售范围,也很正常。
但是,何玉衡口中提出的“品牌形象”,着实令他没有想到。
因为,就连他这个负责经济工作的副市长,也是在今年省里召开的一次企业经营发展相关的座谈会上,从一名专家口中,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
何玉衡注意到了姜卫国的表情变化。
他并没有觉得意外。
因为,这就是他想要的效果。
在国内,虽然存在着一些老字号招牌。
但在改革开放之前,全国绝大部分企业还处于一种无品牌意识的阶段。
直到79年,恢复商标统一注册工作后,企业才开始对品牌有所认知。
然而,这种认知,至今仍普遍停留在商标层面。
大家认为,品牌只是一种“识别商品的标记”。
这种观念,使得许多企业在与外商合资的过程中廉价出售大批民族品牌商标权,导致许多民族品牌被封杀雪藏。
国内真正的品牌意识觉醒,要等到92年以后。
随着市场化经济全面启动,进入国内的跨国品牌开始空前繁荣。
这些企业,利用贴牌生产的方式,向国内进行品牌输出,以此获得高额利润。
并且,跨国品牌还凭借着在媒体上投放大量广告,树立品牌形象,取胜于市场。
而大批国产品牌,则在竞争中纷纷败阵。
这种强烈反差和惨痛教训,让国内企业深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