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芸娘四人都有孩子就她没有,有孩子陪着日子没那么难熬。
就她孤家寡人一个,整日惦记着相公什么时候回来,孤枕难眠就只能数地上的地砖。
娘说的对,女人还是得有自己的孩子,有了孩子才有精神寄托。
家里的女人越来越多,一个比一个漂亮,一个比一个年轻。
她没有孩子,时日长了相公还会不会将她挂在心上。
李母见女儿终于引起重视,心里一松,劝道:“也别太着急,子女什么时候来是要看缘分,有时候也未必是身体的原因,郎中要看,心也要放宽。”
李母想着女婿一家去了京都,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凑到李芙蕖耳边补充道:“我听说权贵之家的夫人们没有子嗣,便会找个老实的丫头伺候自己的相公,生的孩子抱到自己身边养。”
李母顿了顿说:“实在不行,过两年你也这么办吧。
生下孩子把人打发了,那孩子不就是你的么,在自己跟前养大其实跟亲生的也没什么区别。”
陈芸娘有两个儿子,原先她想过让女儿跟女婿说说看能不能让一个儿子记在女儿名下。
如今陈芸娘是身份尊贵的安国公大夫人,身份不同了,陈芸娘有再多的儿子也不会嫌多,又怎么可能同意给别人。
那就只能想别的办法。
李芙蕖沉默,须臾后点头:“好,我听娘的。”
郑氏最担心的也是自己那不听话的女儿,他们一家去了禹州,要见面就不容易了。
她始终认为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断没有动不动就和离换男人的道理。
况且女婿是秀才,即便无法高中开办个私塾也养得活一家人,日子都是自己过出来的,总是跟人比有什么意思。
好在李家也在县城,多少有个照应。
到了县城她本想去瞧瞧黄淑娟,黄达成拦下了。
让黄淑娟知道他们要去禹州,可不得又是一通闹,等自家在禹州站稳脚跟了再说。
郑氏想想也是,就拜托大姑姐照看一二,日子还能过下去就接着过,实在不能过了那也只能让她回娘家。
黄家李家搬走了对周家的生活没什么影响,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