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的减少,舰队的缺损,海防线内缩这些技术层面的表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动因:
首先,向海洋扩张的原动力日益消失是促使水师衰落的最明显的原因。
倭国海岛的海上威胁,海外贸易的高额利润,人口向东南迁移而引起的对东南沿海防务的重视及消灭张士诚、方国珍的海外残余势力,构成了明初水师发展的动因。
在明朝水师的打击下,倭寇遭受重创,15世纪中叶倭寇入侵只有14次,其中10次被粉碎,倭寇不敢进犯。
加之华倭勘和贸易兴起,倭寇组织者有了合法的贸易渠道,倭寇的威胁似乎已经不足为虑。
在郑和的武力镇压和明朝的招安下,以东南亚为基地的华夏海上流民被消灭。
尤其是陈祖义被消灭后,他们或投靠明廷,或销声匿迹,自南宋开始形成的南洋华人贸易网被粉碎,已无法构成对大陆的威胁。
不管是在海防安全方面,还是在贸易垄断方面。
海上远征所带来的光荣是巨大的,但朝贡贸易的利润很快便消失了。
随着明朝军力的下降和纸币的贬值,明朝廷再也无法用强行压价和支付纸币来赚取利润。
1433年明朝能用半贯纸币买到时价5-50贯的香料,能用50贯纸币购买一两黄金,而官方兑换率是400贯。
但在1453年当香料市价5-8分白银时,明廷需付7分现银,朝贡贸易已无利可图。
最后,长达三个世纪的向东南沿海的人口大迁移停止,大批人口回流内陆。
浙江人口从1050万降至530万,福建人口从400万降至200万,广东人口从300万将至200万。
人口和经济中心的北移,使向海洋扩张的压力大大减轻。
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变动使明朝对海洋的兴趣减少,但缺乏刺激只是水师衰落的动因之一。
并且,这也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明朝政府为何消弭自唐末以来华夏南北分裂的趋向,强硬的将都城从南京前往了北京,进行了长达上百年的人口南北互相迁移,以及开凿新京杭运河联通漕运。
还有大量的资源倾斜于北京打造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