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就是:
极其严苛严厉的要求太子事事完美,处处出彩,纵然太子当时已经做到了最好,拿来与历代太子相比也是了不起的人物的地步,但对于李世民而言还是不行。
而且,太子李承乾当时由于骑马摔坡了脚留下隐患,本来这件事就让他极其自卑,时常怀疑自己的能力与父皇的心意,甚至认为“天下岂有坡脚的天子?”
秦始皇瞩意扶苏,一心培养,但始皇帝性格高傲,认为自己很可以执掌很多年的大权,所以没有着急立储,给大秦的传承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而嬴政素来喜欢十八子胡亥,胡亥不但性格讨喜,长得也俊,对于嬴政而言,这样一个不可能登上皇位的皇子,随便溺爱和宠爱都没问题,所以这给了胡亥和赵高错觉,一个可以争位的错觉。
而李世民在皇后去世后,他这样立志成为千古圣君的人,并且本身就已经在在位期间达到了历代之最的皇帝,他的成就是极高的。
而作为他的儿子的压力,尤其是太子的压力更大。
偏偏李世民处处看李承乾不顺眼,认为他不类父,认为他不如弟。
而李世民为李承乾选的东宫老师等人本来就是那些性格严肃刻板的人,这些人对太子的要求也很高,并且李承乾一点小事做不好就直接告到了皇帝那里,李世民听后再骂太子一顿。
骂完之后呢?
骂完之后,李世民独宠次子李泰!
甚至,李世民不让李泰外封,而让李泰成年后依然留在长安,并且住在了武德殿!
这便与始皇之胡亥一般,给了李泰错觉:
李世民对大哥李承乾不满意,他有意培养我来当太子。
所以,一个长孙皇后在世的时候还好好的、优秀的李承乾,硬生生的被李世民和东宫老师逼成了一个精神有问题、心态出了毛病、喜好男人、自暴自弃、大胆造反、还要和李世民恩断义绝的废太子。
李泰登基,以他的性格,其他兄弟是不会好过的。
李世民已经在李承乾造反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以为了避免玄武门之事再演,悲剧的发生。
李治,这个原本不被人看好的嫡子,只是因为自己仁孝的性格,被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