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以刘裕大器晚成,老刘家的人五六十岁了还能继续创业的拼命精神,以及著名的战国名将廉颇的故事来向世人暗示:
“我虽然已经逐渐的变老了,但我年轻时的本事却没有落下,如果朝廷愿意北伐,那我一定会操起我的兵戈奔赴沙场!”
即便是英雄,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有时也只能退而求其次。虽老,但尚能吃饭的辛弃疾也不能例外。
因为,“弃疾似去病,宋皇非汉武。”可是,宋皇也不是赵王啊!
纵然对他来说,威胁最大的还不是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他毕竟还有朝廷的一份俸禄可拿。
但活着的意义在哪里,还有没有实现理想抱负的希望?他真的不知道答案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那时,他从一个战士落魄成漂泊江湖的游侠,像一个时代的局外人,困惑着自己的身份,想说话,想表达,但无人肯听,只能把满腔的心事当作悄悄话说给自己,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时独自吟哦,只能在迷茫彷徨中体验一种彻底的孤独绝望。
但人的本能总是渴望搭救内心深处的孤独,总是要不断地寻找命运的下一个机会。
其实,对辛弃疾来说,找到这下一个机会并不太难,只是此前他不大愿意面对罢了。那就是,他除了是个战士,是个自我期许的英雄,他还是个思想家,还是个词人。
那就用自己的歌词,去勾勒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来满足一个折翅的英雄对驰骋沙场的浪漫想象吧。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