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科考二十多人在史书单独立传,这宋朝果真文教发达!”李世民啧啧称赞道:“我大唐这个科考也要下力气,继续改进!”
“后人科举制的成功已经证明了我大唐现行的一些制度是好的!”
“千年龙虎榜啊!”
皇帝艳羡的眼神恨不得放大给堂上所有的人看清楚,老杜理解二凤的这种心情,作为皇帝怎么可能会嫌弃自己的人才少呢?
“天幕之人父子三人分别于一届科考上榜,且都在后来名列这个文学的唐宋八大家,此不可谓是传为一段佳话啊!”
老杜说完,长孙无忌微微蹙眉,道:“天幕上也有猜测,这期的科考耗尽了北宋所有的文化和国运,一次性凑出了这么多的人才于世。”
魏征冷漠的直接道:“赵国公,依老夫看来这是宋朝朝廷的原因,怎么能怪力乱神呢?你是朝臣又是国家的勋贵重臣,乃是陛下的左膀右臂,若是你都这般臆测怪力乱神之说,岂不是影响陛下治国的明心?”
魏玄成?我惹你了?
长孙无忌悻悻的拱手致歉,然后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沉默着不再说话。
李世民道:“玄成此言有理,这些人能在未来取得天大的成就在青史立传是他们的本事,而宋朝随后在这个时代结束后不久就亡国是宋朝朝廷的原因,和俊才们无关。”
“臣读北宋关学祖师的立言之论,真是铭心铭志啊!”房玄龄感慨万分,敬服道:“立言者有之,立功者有之,立德者也有之,真乃是一精彩大世!”
“而苏东坡此人于此世中,又以文采着重于世,其后也定精彩万分!”
【然而,正当年轻的苏轼“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一个突然的噩耗从他的千里之外家乡传来————他的母亲程夫人去世了。
于是,两兄弟便随父亲苏洵回乡奔丧。
按照惯例,苏轼两兄弟需要在眉山的老家守孝三年。
公元1059年,守丧期满,三苏决定重返汴京,苏轼带着妻子王弗坐船从嘉州出发,面对湍急的江流,苏轼豪气凌云的写道:“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他要去往更广阔的天空了。
到了汴京之后的第二年,嘉祐六年,苏轼苏辙两兄弟又参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