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天幕出现:皇帝怒喊欺天啦! > 第333章 西子湖畔的芳草(2/6)
朝廷的制科考试,结果他考中了第三等。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第三等,因为制科考试的选拔比科举考试还要严格。

    制策考试十年一度,录取名额只有五名,由皇帝亲自主持。

    有关资料显示,宋朝300多年的时间里,科举考试选了四万多名进士,但是制科考试只举行过二十二次,通过考试的只有四十一人。

    而且这制科考试的第一等和第二等形同虚设,而苏轼考中的第三等可是妥妥的百年第一。

    当时,仁宗皇帝读了苏轼兄弟的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后四年,英宗打算召苏轼入翰林为知制诰。

    知制诰专门负责议定国家大政方针,是晋升宰相的必历职位。

    但是宰相韩琦说:“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最后,英宗接受韩琦的建议,安排苏轼入直史馆。

    其目的是要让苏轼熟史而知鉴,将来受大任。

    可见,苏轼一步入仕途就是闪亮登场,皇帝、宰相都是把他当做接班人来培养的。

    朝堂内外都认为他将来为相辅政是理所当然的。

    宋英宗治平三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

    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而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王安石是一个心系百姓和天下的好官,苏轼也是。

    王安石同时也是华夏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同期的欧阳修,司马光谁不是呢?苏轼也是。

    可是,即使是如此相似的两个人,虽然在诗词创作上互相欣赏,偶尔还互相唱和,但是在政治上却出现了极大的分歧,这并不代表着苏轼会支持王安石的全盘变革。

    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