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候顺风顺水,到了中年终要吃些大亏,所以老说天妒英才,其实是早年太顺不知收敛所致,老说吃亏要趁早,人这一生好的坏的迟些早些或多或少都要受些。”
“那个时苏轼才华独步天下,但能和苏轼合拍的不多,算上苏轼老师欧阳修,就是王安石,黄庭坚。王安石的才华不在苏轼之下,只是一个寄情山水一个主持政坛。苏轼的《雪后书北台壁》诗:“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当时九成九的不明白什么意思,但是王安石秒懂。主要是二人都精通儒释道三家文学!这也是为何苏王政治上不合却私底下关系极佳的原因之一。”
“苏洵:我死后你们兄弟俩要相互扶持。
苏辙:爹我知道了。
苏轼:爹,弟弟说他知道了。
于是,苏辙就一路埋头苦干最后干到了大宋朝的相公,其实他早就可以成为宰相了,其中多次为了救哥哥的命,拿自己的升官前途来换的!苏辙:上班!升官!捞哥哥!”
“苏轼既不是新派也不是守旧派,他只站老百姓,被贬三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心态又好,走哪吃哪,他真的,我哭死。”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就连这句被网上刷爆了的话也是苏东坡写的。”
“我最喜欢苏轼的这首: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世人对东坡十分喜爱,因为他生动活泼,涉猎广泛。解读他的诗词,谈论他的故事,津津乐道。
但那都是后话,都是在苏轼表达后的解读,那么他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好的诗词呢?
为什么他和同期的文人士大夫显得不一样呢?
今日读苏轼卷,看他的散文论文,才能明白他的思想、切入点、表达方式等等的与众不同,我想正是“蜀学”以儒为宗、三教合一、兼取诸子的特点吧。”
“世人皆知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却不知为何十年时间都不能冲刷掉苏轼的悲伤。从《亡妻王氏墓志铭》中便可以知晓他们的故事,真是感人至深。联想到之前看的苏洵卷中的《祭亡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