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没有任何杂色,釉面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的白瓷。

    白瓷脱胎于青瓷,却后来居上,在盛唐时期与越窑青瓷不分上下,同时受到皇室喜爱,发展成一种全新的瓷器品类——邢窑白瓷。

    唐代著名茶学家,曾经在《茶经》中写道: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

    当时,邢窑白瓷刚刚研发出来,虽然比不上久负盛名的越窑青瓷,但是能够达到天下所有百姓都可以用,不分尊卑贵贱,成为大唐时期通俗日用品。

    这样的评价,其实已经是对邢窑白瓷的一种认可。

    定窑白瓷,属于捡了邢窑白瓷的便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借着邢窑白瓷的名气,成为宋五大名窑之一。

    然而,白瓷发展到明代,才真正达到白瓷巅峰。

    明永乐时期,邢窑工匠们成功研发出一种全新的白瓷。

    这种新型白瓷,胎壁极薄,达到半脱胎的程度,将瓷器置于阳光之下,可以达到透光的程度。

    这已经是非常大的创新,而邢窑工匠们的脑回路不仅如此。

    他们在如此纤薄的瓷器上,进行雕刻,可以透光的薄胎上,雕刻精美的花纹,再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

    这种摒弃一切杂质的纯粹之白,成为一种全新的白瓷,深受永乐帝喜爱。

    永乐帝命令邢窑工匠们,继续研发这种新型白瓷,并制作出一批精品白瓷,作为外销瓷器。

    最开始,这种全新的白瓷,并没有一个合适的名称,一直用“永乐白瓷”来称呼它们。

    直到16世纪,【白糖】这个词汇逐渐普及。

    邢窑制瓷工匠,对永乐白瓷的取名恍然大悟,认为这种全新的白瓷像白糖一样,给人一种油然心生的【甜】的感受。

    因此,将这种全新白瓷,命名为【永乐甜白釉】。

    永乐甜白釉属于高温釉瓷器,釉色白如凝脂,素如积雪,温润如玉。

    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当时釉料加工精细,对原料中的粗颗粒和有害杂质进行精细的粉碎和淘洗,釉中含铁量极低,才会制作出这种  全新的永乐甜白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