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不大。
不怎么值得他们讨论。
不过那些常去西口的商贾,却有抱怨不少的。
“唉!”
“朝廷搞这出,我们这次不得要多跑几趟腿?”
“必须用宝钞做买卖,咱收到宝钞后,还得请几个账房先生去换银子!”
“这不是浪费我们的钱?”
“麻烦是麻烦了点,但得亏还能换回银钱!”
“”
他们嘴上虽然有些抱怨。
但也仅此而已。
当然。
其实真正有反应的不是普通百姓,也不是商贾们。
而是兵部兵仗局里的几位西洋人。
在他们来到大明之前。
西洋的经济学体系已开始形成。
就在汤若望启航前往大明的几年前,西洋就有了经济学的书籍了。
所以看到诏令时。
他们立即就明白了内阁其中的意图。
甚至忘记了自己还在当差。
直接在兵仗局内就用母语讨论了起来。
“要是大明真执行这道诏令,恐怕用不了多少年,全世界都得用大明宝钞啊!”
“到时候怕连我们莱茵河畔老家都会用上宝钞!”
汤若望说到这里不禁的感慨地说道:“我真正忧虑的是,构思这个计划的幕后高人究竟是谁!”
“他的才智实在是太可怕了!”
“如此方略,怕是我们的主教们也想不出来。”
其他传教士听到这后,全都低下了头。
他们知道。
这个计划他们或许有办法让它实行不了。
但对付构思出这个计划的人。
才是让他们最头疼的。
“算了!”
“我们还是先想办法求见大明皇帝再说吧!”
“见到他后,我们一定要劝说他把这个决策收回。”
即便是这些仅仅略懂经济学的西洋传教士。
也清楚这种以商品为货币之锚的可怕。
他们知道。
要是真正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