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按照青岛下水道的标准来。

    只是刚刚画了没几下,杨大知县就停了下来。

    砖窑……不具备生产下水管道的可能性。

    不是技术上达不到,而是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人手可供杨大知县使唤。

    一想到人手紧缺的问题,杨大知县就忍不住恨恨的呸了一声。

    朱重八那个老逼登实在是不争气,徐达也不是个什么好鸟儿,本官找他们要俘虏已经要了足足有一年的时间,结果他们还是没往宁阳县派遣多少人。

    截止到洪武二年七月初,朱重八那老登一共就往宁阳县发配了五千个书生外加几百个士绅的亲眷,这些人光是修路都有些捉襟见肘的感觉,又怎么可能抽得出人手来专门烧窑?

    心里越想越是不痛快,杨大知县干脆把笔放下,起身走到书架旁边,开始翻看宁阳县的各项数据。

    算上陆陆续续从附近其他州县迁移过来的百姓,宁阳县现在已经差不多有六百多户人家,按照收麦子时候每家能有一千斤存粮来计算,宁阳县差不多能有六十万斤麦子的存量?要是再算上大豆、高粱和谷子等收成,宁阳县的存粮数量差不多得有个一百多万斤?

    再按照一个一年吃掉八百斤粮食来计算,一百多万斤粮食就足够养活……一千二百多个人?

    算到这里,杨大知县就直接把各项数据全部放回了书架,然后回到椅子上坐下。

    百万斤的粮食只够养活一千来个人,即便是被发配过来的俘虏可以吃的差一点儿,这百万斤粮食最多最多也就是养活三千来人,除非朝廷能像对待那五千个书生一样专门为俘虏调拨粮食,否则的话,宁阳县还真支撑不起大量俘虏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