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包字,取自现代词汇外包,但又不似从内部包到外部,其仍在官僚体制内运作,称为内包更合适点,
古代中央集权不假,但在处理地方事务时,会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华夏大地领土太过辽阔,各地方情况又不同,中央朝廷全都点对点,
二是交通信息不发达,若是只候着中央处理,从地方把书信发出,短则几天,多则几月,来来回回,等到中央命令传下来后,事早黄了。
所以,华夏历朝从来都是中央集权、地方分权,这是基础架构,二者不冲突,
中央与地方的争斗,是对集权和分权间程度的取舍。
在这种前提下,各代雄主给出了不约而同的解法,
包出去。
把项目包给地方,
地方怎么做,中央不管,中央只看结果,地方把项目做成了,什么都好说。
层层往下压。
“上有千条线,下就一根针。”
太子据感叹道,
霍光眼中闪过似懂非懂的神色。
“管官之官如此之多,便是因往下压而设的。”
朝廷只看重结果,就给了地方很大的自由权,
文皇帝行三十税一,是因高皇帝刘邦前后战乱不断,人都打没了,耕地也没人种,才行的轻徭薄赋,鼓励种地,
之后汉三十税一就成了官方定制,中央不管别的,只要地方能把三十税一的钱交上来,其余的钱任由地方处置,
其后到了昭宣朝,重新进入盛世,人越生越多,耕地越开越广,实际可以稍微增加税收,但依然是走三十税一,这就给地方剩余了一大部分,有了钱,致使地方豪族势力迅速膨胀,
不出几十年,发展到光武帝的时候,豪族世家的力量大到已经可以左右皇权归属了,
秀儿的功臣也大多是世家的代言人,等到秀儿想重新度田,那是根本做不到的,
光武帝事迹极其传奇,但真到登基后,是被各种人事死死限制的,能做的事,远不如西汉朝的皇帝多,
霍光望着殿下,眼中满是崇拜,
“殿下,微臣明白包的意思了,那我们还包不包?”
太子据开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