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您是说让微臣与百姓协调?”

    不怪公孙敖有此一问,与百姓协调,实在是少有,

    朝廷是不与百姓直接发生联系的,其中间存在个缓冲,汉时称为三老,类似于基层工作人员,朝廷通过三老来得知百姓的诉求,三老代表百姓向朝堂反馈民意,

    周朝时有三询的规制,召国人于城门处询国危、询迁都、询立太子,这些国人是百姓,但不是老百姓,人家是实实在在的中小贵族。

    所以,在此时,刘据所说的事情,让公孙敖闻所未闻,

    公孙敖品了品,自己的地位像是三老,但又与三老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三老是在朝廷和百姓间承担一个信息传递的工作,而陛下对自己说的意思,是要让自己原地解决掉百姓的诉求

    “是,你没想错。”

    能问出这个问题,刘据知道,公孙敖上道了。

    以刘据的立场来看,他的逻辑很清晰,

    第一,要维稳。

    维持稳定,就是要不生乱,这是最基本的,也是优先级最高的,如果连稳定都维持不了,赈灾就如同沙上建城,风一吹就倒了,

    第二,赈灾。

    而刘据想的赈灾,与常规赈灾不同,常规赈灾,

    哪个地方遭了天灾,朝廷不会直接把粮派到百姓手上,而是派到地方官府,通过官员的手再来派发给百姓,

    更像是完成任务,反正中央的任务就是把赈灾粮送给地方,具体救灾成什么样子,那是地方的事,

    最后界定一个地方有没有灾情了,不是靠当地灾民说的,而是靠地方官府来说,“陛下赈灾,某某地云云蒙圣恩云云”

    除非是地方控制不了了,要生民变了,中央才会派出一个类似于钦差大臣的职务,去巡视地方,

    钦差大臣的职务更加简单,百姓只知道是上面来人了,是青天大老爷来了,青天大老爷一去,把地方官员拎出来一个咔嚓砍掉,百姓的情绪有个疏解的口,不生乱了就好。

    可,若不按常规赈灾方法来,又会生出什么事呢?

    这就要让霍光替朕去看看了。

    刘据暗道,

    “三辅地形势特殊,归长安管,又不归长安管,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