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个人建筑经历
随着讨论的深入,两人开始分享各自的建筑经历。
陆景琛讲述了他参与的一个乡村学校建筑设计项目:“那个乡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但那里的孩子们对知识充满了渴望。我在设计学校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学校的建筑采用了当地的石材和木材,既降低了成本,又与周边环境相融合。而且,为了满足教学和生活的功能需求,我设计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图书馆和宿舍。在设计过程中,我和当地的村民一起参与,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这让我对建筑有了更深的理解。”
司睿泽听了很受感动:“你的设计真的很有意义。我们集团也有一些公益项目,其中有一个是为贫困地区建设医疗中心。在那个项目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医疗设施的配备,还要考虑当地居民的就医习惯和文化信仰。比如在病房的设计上,我们尊重当地的隐私观念,设置了合适的隔断。同时,在建筑外观上融入了当地的民族特色,让医疗中心更容易被当地居民接受。”
七、对建筑艺术的共同追求
在交流中,两人发现彼此对建筑艺术有着共同的追求。
“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物体,更是一种艺术表达。”陆景琛充满激情地说,“每一个线条、每一个空间的设计都可以传达出设计师的情感和理念。就像一位画家通过画笔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样,我们建筑师通过建筑与世界对话。”
司睿泽点头表示赞同:“我一直认为建筑是一种可以触动人心的艺术。一座伟大的建筑可以改变人们对一个城市的印象,激发人们的情感。比如悉尼歌剧院,它那独特的帆船造型已经成为了悉尼的标志性符号,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欣赏。我们在设计建筑时,也应该追求这种艺术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对,艺术和功能是建筑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陆景琛笑着说,“我们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手法来提升建筑的品质。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从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汲取灵感。”
八、小组讨论中的合作
研讨会进入小组讨论环节,陆景琛和司睿泽很巧地被分到了同一组。这次讨论的主题是“未来城市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