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的时候,希望李义能够改过自新。
经历了这场风波后,张秀才继续赶路。他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一方面是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对未来的赶考之路充满了担忧。但他没有放弃,依然坚定地朝着京城的方向前行。
一日,在一条偏僻的小路上,张秀才遇到了一位病重的老者。老者躺在路边的草丛中,面色苍白,气息微弱。张秀才心生怜悯,急忙上前查看。他发现老者病情严重,若不及时救治,恐有性命之忧。医者仁心,张秀才没有丝毫犹豫,他用自己仅剩的盘缠请来了附近的大夫为老者治病。在大夫的精心治疗下,老者的病情逐渐好转。
老者醒来后,对张秀才感激涕零。在交谈中,张秀才得知老者原来是一位退隐的朝廷官员。他在官场多年,见惯了尔虞我诈,但也深知朝廷需要像张秀才这样有才华又善良的人。他被张秀才的善良和智慧所打动,便写了一封推荐信,让张秀才到京城后去找一位德高望重的学究。这位学究在京城学术界有着极高的地位,与朝廷官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老者相信,凭借这封信,张秀才在京城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资源,为科举考试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张秀才拿着推荐信,对老者千恩万谢。他深知这封信的珍贵,也明白这是自己改变命运的又一个契机。带着这份希望,他加快了进京的步伐。
当张秀才终于抵达京城时,眼前的繁华景象让他目瞪口呆。高大的城墙、熙熙攘攘的街道、琳琅满目的店铺,一切都显得那么新奇而又充满魅力。但他没有被这繁华迷惑,而是按照老者的指引,找到了那位学究。
学究看了推荐信后,对张秀才十分欣赏。他将张秀才收为弟子,让他在自己的学府中学习。在这里,张秀才接触到了更广泛的知识,与来自各地的优秀学子共同探讨学问。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每天都沉浸在书籍和学术的世界里。
随着科举考试的日子越来越近,张秀才越发努力。他精心准备自己的文章,反复修改,力求完美。在考试那天,他怀着紧张而又激动的心情走进考场。考场上一片寂静,只有毛笔在纸上书写的沙沙声。张秀才深吸一口气,开始挥毫泼墨。他的文章见解独到,紧扣时事,既有对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又有对民生问题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