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想到这里,心中很是烦闷,自己这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根基就这样拱手相让,说实在他有些不舍。
主要是他怕城中百姓在此陷入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的境地。如果交到明主手中,那当然是一大壮举,但交到如今这朝廷手中,无疑是害了百姓。
杨浩皱了皱眉头说:
“文兄,实不相瞒,我虽曾为蒙古金刀驸马,但如今已与蒙古关系决裂,蒙古前来讨伐于我,不过是迟早之事。
你此次代表朝廷前来,表明此意,我也深知其中缘由。我与你一样,心怀光复大宋江山、拯救大宋子民的壮志。
可这当今朝廷,恕我直言,我着实不看好。倘若你能成为当今宰相,我定会应下此请求。
但如今,这朝廷大权尽握在丞相贾似道手中,他仗着自己姐姐与皇上的关系,在朝中排除异己,一手遮天,叫我如何从命?”
文天祥听杨浩这么赏识自己,心中感慨,忙道:
“多谢杨大人对文某的赏识,可惜文某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说着,文天祥长叹一声。
杨浩见状,知道文天祥在这混沌局势中定是备受打压,心中怜惜,忙道:
“文兄,你可曾想过匡扶大宋的万全之策?”
文天祥略作思索,缓缓说道:
“如今这大宋,救国方略文某倒是想过,可也得皇上能听才行。此前,那宫中太监董宋臣,利用皇上对他的信任,蛊惑人心,曾多次建议皇上迁都避战。
后来,文某奏请皇上,皇上当时采纳了我的建议,给董宋辰罢官,让他还乡。可如今,短短两年不到,皇上又念起董宋臣,打算再次将他召回宫中重任。
我再次进谏,却都被皇上驳回。我也是万般无奈,愤而辞官,回至家乡。一年前,丞相贾似道又请我入朝为官。
如今满朝文武,多为不和,明争暗斗。丞相贾似道借机辞官还乡。而皇上极力挽留贾似道,更是加以特权,任其为所欲为。
如今这大局,权力皆由丞相说了算,我们纵有良策,也需丞相同意方可啊。”
文天祥道出自己心中的无奈。
杨浩听罢,心中也是愤然,也为他抱不平。心里很是敬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