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天祥见丞相发问,不敢怠慢,连忙作揖,忙回道:
“丞相,在下认为,杨浩虽在不断扩张势力范围,但我与此人有过交往,此人颇具侠义心肠,且他身为宋人,也愿为百姓苍生着想。
从他治理汴京之事,以及城中民众脸上洋溢的表情,汴京城内一片繁荣祥和之气,更能感觉得出。
况且,目前他对我大宋暂无危险。他此时新拿下的中都城,原是蒙古之地,他也与蒙古结下仇怨,蒙古自然会对他进行讨伐,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不妨养兵蓄锐,隔岸观火,待到时机明朗,再做定夺。”
文天祥所说,确是一番肺腑之言,也是目前为止,朝堂之上所听到的较为明智的决策。但众大臣听后,多为支持。反对之声也有,但极少数。
贾似道听了这个声音,心中觉得,文天祥所提的举措,也颇有道理。但是,他却心中有些担忧,想着文天祥此次与汴京之主杨浩初次见面,便对此人有如此高的评价。
莫不是,文天祥有意与那杨浩串通一气,另有图谋?但目前,暂时抓不到把柄。况且,他所说的直言,也是目前较为可行的办法。
贾似道看了一眼台上的皇上宋理宗,二人对视一眼,宋理宗微微点了下头。贾似道缓缓道:
“文大人,此事你所说倒也有些道理,目前可行之策,估计按照你说的方案实施。但是,时间可证明你今日所说是否属实。
三年内,事情发展若与你今日所说之言相悖,发现你私下与那杨浩有所勾结,你便会获罪,以通敌、串通之罪论处。”
文天祥听后,心头一颤,心想:我只是根据大宋目前的实际情况,仗义执言,怎就被冠上通敌、篡逆之罪。
如今这世道,忠臣不好当啊,正义之词反遭诬陷。心中不由得重重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