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上空阴云密布,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来。谢太后面容憔悴不堪,眼中满是无奈与悲凉,她紧紧牵着幼帝宋恭帝那稚嫩且微微颤抖的小手。
宫殿之外,元军的旗帜在寒风中烈烈作响,士兵们个个身着盔甲,神情肃穆,气势汹汹。
谢太后迈着沉重如铅的步伐,缓缓走出宫门,幼帝懵懂无知地跟随着,眼中满是惊恐之色。
忽必烈高坐于骏马之上,眼神冷峻如冰,紧紧注视着这一切。
谢太后强忍着内心的悲痛,双膝缓缓弯曲,跪下身子,将宋恭帝也拉着一同跪下,双手颤抖着奉上玉玺,声音带着无尽的颤抖说:
“大宋气数已尽,望陛下怜悯,保我朝百姓安宁。”
幼帝望着眼前这陌生且威严的忽必烈,吓得哇地一声大哭起来,那哭声在这凝重压抑的空气中回荡着。
忽必烈翻身下马,接过谢太后手中的玉玺,看着年幼的宋恭帝,心生怜悯之意。
他也不愿伤害这幼小的孩童,毕竟他还只是个孩子。
只是心中暗自叹息,大宋竟然将一国至高无上的权力交予一个年仅四岁的幼童手中,实在是令人费解。
如此皇帝,岂有不亡国之理?
他吩咐将谢太后与宋恭帝带回大漠,封宋恭帝为一个小小的郡主,不加杀害,也是向众人宣告忽必烈并非暴君,欲让更多的宋人前来归附。
同时,为防有意外发生,怕宋人武林中人在临安城内设有埋伏,故而他返回军帐之中歇息,派人将临安城皇宫团团围住,待整个临安城平静无波之后,再派大将驻守。
而此时身处皇宫之中的瑞国公主赵凌萱,因太后的主动投降,皇宫内暂时还算安稳,躲过了一场杀戮。
只是此刻的他们被囚禁在皇宫之中,不知忽必烈将会如何处置他们,每日心中惶恐不安。
她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杨浩正带着陆秀夫及两位卫士从汴京匆匆赶来营救她,也是此前她种下的善因,没想到在这危难时刻,竟然起了作用。
当天晚上,月黑风高。杨浩、陆秀夫及两位卫士悄然来到了临安城。四人趁着夜色,摸到了皇宫周围。
远远望去,整个皇宫被元军围得水泄不通,戒备森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