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他心中自有计较。
守孝三年,对他而言,表面上是对皇祖父的哀思与缅怀,更是一个绝佳的借口。
首先,他可以借此机会避免广纳后宫的麻烦。
他心中只有清清一人,过去如此,未来亦将如此。
然而,新君登基后,后宫的纷争与朝臣的算计往往难以避免。
皇后之位虽已属清清,但皇后之下仍有四夫人之位,后宫的每一次变动都可能牵动前朝的神经。
秦泽煜不愿让清清卷入这些纷争之中,更不愿让自己的感情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因此,守孝三年成为了他保护清清、维护自己感情的最佳方式。
其次,守孝三年也为他推行先帝的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秦泽煜深知科举制对于打破世家垄断、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他比先帝更加偏执、更加唯吾独尊,对于世家的仇恨与不满也更为深重。
科举制虽非他首创,但先帝却因推行此制而遭到了世家的反噬。
汤泉宫变、突厥人的试探等事件背后都有世家的影子。
秦泽煜深知自己“夺嫡”之路的顺利并非偶然,而是多方势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然而,他并不会因此而畏惧世家。
相反,他会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为由,继续推行科举制,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
他可是大孝子呢!
既然是孝子,那就要把戏做全套,他会严格按照礼法守孝三年!
太后闻言,脸色微变。
然而,她仍不死心地试图说服秦泽煜:“煜儿,现在不是讲孝道的时候。
突厥的兵马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大虞的疆土,朝中的权臣们也各怀鬼胎。
你初登大宝,根基未稳,若不能妥善处理这些内忧外患,又怎能坐稳这江山?”
圣人与秦泽煜这对祖孙间的情感纠葛,太后岂能不知?
圣人已驾鹤西去,秦泽煜的哀悼与姿态,在旁人眼中,或许显得过于刻意,甚至有几分做作。
世人皆传秦泽煜性情乖张,即便身世之谜揭晓,也未见他对圣人有过多少温情的流露。
此番他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