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海神庙,那时进去更不用花钱的,因为守庙收费的负责人,是我务工时老板娘的同学。
那时金庸书院与孔子学院还未建,最常去的地方就是白玉广场的夜市。每个星期六的夜里,一盘炒米粉,一碟花生米,一颗大葱,一份猪头肉,一斤烈酒,独自一人一夜到天明。
水调歌头 辛卯年海宁听潮记
灯彩照皇寺,梦里倘难留。遇钱塘大潮起,今返盐官游。醉里痴寻仙叟,岂料嫦娥媚诱,难续鹊桥愁。万马向西吼,何奈月悠悠。踏江岸,怡景色,眺琼楼。少年励志,观此明镜怎添惆。谁及多灾多险,怎及平常平淡?格物致知酬。顺水常思逆,任在水中浮。
113
我与摩托车,无数次等待在洛塘河渡口,春雨稀疏地敲打着江南的雨檐。东风吹起,河堤岸白玉兰飘了满地,春柳扭转纤弱的腰枝荡着秋千。
我一个人,十年前流浪在洛塘河的老街上,乌蓬船在轻漾,桃花怒吐芬芳,而我呢?为了生计,却茫然游荡于这如诗如画的水乡。欸乃的橹声,伴着青砖黛瓦的老房子,倒映在水中,晃悠着体验千年来斑驳的记忆。还有来自历史那血雨腥风的沧桑……
“ 一九三七年,鬼子进中原,先打开卢沟桥,又打开了山海关,火车道就修到了济南……”
一首思痛的歌,一首屈辱的歌, 一首酸楚的歌!
进入海宁斜桥火车站,故地重游,站立在车站旁日军修建的碉堡哨楼之上,夕阳西下,从上海奔驰向杭州的火车呼啸而过,让我想起了这首抗日之歌。满腔是无限的感殇,虽心中千头万绪奔涌,竟无语凝噎。
一九一五年杭沪铁路修通后,为方便在盐官镇观潮,在斜桥处修建了火车站,临八月大潮期间,当时并开通了专列接送。而千余年繁盛的盐官古城,因铁路的开通也开始走向没落。百余年过去了,繁盛了现今的海宁市。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五日,淞沪会战爆发,三月后长三角沦陷侵略者之手。为了控制杭沪铁路,日军在沿途修筑了工事,其中斜桥火车站旁就是其中一处,完工于一九四零年。车站东西两处碉堡与哨楼,内设地下水牢。墙壁上依旧悬贴着侵华日军留下的报纸。八十余年过去了,此处文物保存完好,让人惊叹。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