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常青经常跑到民间去,亲自到各个渔村走走看看。他放下当官的架子,跟老实憨厚的渔民们坐在一起好好聊天,了解他们生活里的难处和传统渔业的实际情况。
大太阳底下,他站在船头,跟着渔民一起出海,盯着捕鱼的每一个步骤。回到府衙,他点着灯熬到深夜,翻那些古书经典,再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弄出了一系列适合海南渔业发展的办法。他把渔民们召集起来,在椰子树晃悠的海边,耐心地教他们先进的捕鱼技巧,从怎么编渔网能更好,到详细讲鱼群的习性,他的声音稳稳当当又有力气,每一个字都带着对渔民的关心和对渔业发展的盼望。
在他的推动下,大规模的渔业生产顺顺当当开展起来,一艘艘渔船回来的时候都装得满满的,鱼多得堆成了山。
渔业大丰收之后,宋常青又把眼光放到了海鲜的深加工上,尤其是把海鲜腌起来好长时间保存和运输。但是,腌的时候碰上了缺盐的难题,那时候盐都被官府紧紧抓着,供应不多而且分配得特别严。宋常青想了又想,宋舒在书中里提到的制盐办法。那是一种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弄出来的新办法,虽说没试过,可很有可能行得通。
宋常青站在海边,海风呼呼地刮着,他眼神坚定得很,心里头琢磨着马上要开始的制盐试验。他按照宋舒书里画的办法,先带着工匠们在靠近海岸的一块平平整整还有点坡度的滩地上找地方。这地方既能很方便地把海水引过来,又有利于后面把卤水引走和收集盐晶。
找好地方以后,他们就开始挖井。工匠们挥着锄头、铁铲,使劲地挖,泥土和石块都被一块一块刨开了。宋常青也没闲着,在旁边认真看着井挖的深度和宽度,保证符合制盐的要求。井挖好以后,他们在井旁边修了一条简单的引水沟,把海水引到井里。
接下来就是制卤水的环节。宋常青指挥着大家把海水在井里放着不动,等泥沙这些杂质沉下去以后,再把初步干净点的海水引到一排专门弄的浅池子里。这些浅池子底部都铺了细细的滤网,能再把杂质过滤掉一些。然后,他们借着琼州特别足的阳光,让海水在浅池子里自己蒸发。宋常青一直盯着卤水的浓度,时不时用手指蘸点卤水,放在舌头尖上尝尝,凭着经验判断蒸发的程度。
等到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