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怎会容忍他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一干就是整整二十年呢?如此一来,实在令人惋惜的是,如今无法再亲眼目睹这位清廉能干的好官了。
不过好在,只要新任知府能够严格依照宋常青大人对于琼州未来五年发展所精心制定的规划持续推进落实下去,那么可以预见的是,琼州的经济必定不会太差,而这位新知府的仕途自然也是前途无量、一片光明呐!尤其是当得知此次接任之人并非那些靠着家族背景和关系前来轻松“捡漏”、抢夺功劳的世家纨绔子弟时,宋常青心中总算是稍稍松了一口气,感到颇为欣慰与放心。毕竟,将自己辛勤耕耘多年的一方土地交予这样一位经验丰富且踏实肯干的官员手中,相信定能不负众望,创造出更为辉煌的成就!
本来不想惊动琼州府的人,一行人早早起床,行囊马车都是当天晚上收拾好的,想赶着城门一开就出门,计划赶不上变化。
晨光熹微,宋常青的知府府衙外,静谧被一阵轻微的嘈杂声打破。
宋常青缓缓打开门,眼前的景象令他心头一震。只见门口跪满了琼州百姓,男女老少,衣衫各异,却皆面容诚挚。人群中有头发花白的老者,颤颤巍巍地捧着自家新摘的果蔬;有憨厚朴实的壮年男子,目光中满是敬重与不舍;妇女们则拉着年幼的孩子,孩子懵懂的眼中也透着对这位父母官的亲近。
“大人,您这一走,琼州可如何是好啊!”一位老者率先开口,声音带着哭腔,打破了清晨的宁静,“琼州遇灾时,若非大人您调度有方,施粥赠药,我等怕是难以熬过。”旁边的人纷纷附和,声浪此起彼伏。
“大人,我家那几亩薄田,多亏大人您兴修水利,才得以保收。此恩此德,没齿难忘。”一位庄稼汉叩首说道,额头触地,发出沉闷的声响。
宋常青的眼眶不禁湿润了,他一一扶起众人,“诸位乡亲,此皆为我分内之事,何足挂齿。”可百姓们仍不肯起身,执意要送他一程。
街巷中,人越聚越多,人们自发地形成了长长的送行队伍。孩子们奔跑在前方,手中挥舞着自制的小旗;青壮年们或抬着匾额,上书“清正廉明”“爱民如子”等字样;妇女们则在一旁轻声叮嘱,将自家的干粮与特产往宋常青的车上塞。
宋常青望着这一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