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没有提前准备考题。
但对许秋来说,他脑子里关于多发性硬化新药的知识太多了,随便挑出来一个都能组成一道好题。
想了想,许秋随口就给出了一道全面的考题:
“假设现在有多发性硬化药物多靶向 cd20,譬如奥瑞珠单抗,或者是 s1p 受体如芬戈莫德,但临床缓解率却不足 50……
“但就在这个时候,你发现了一个新靶点,暂命名为 a 靶了,如何在 6 个月内证明它比现有靶点更值得投入数亿美金开发?”
药物研发便是如此。
动辄就是数亿美金的投入成本。
而且最致命的是……
很多时候,这几个亿的投入,就凭决策者的一句话。
如果项目总负责人有眼光、能力强,那这笔钱就有较大的可能性换来足够的回报。
但大部分时候,都是血本无归。
许秋并不要求林根生直接找到可用靶点。
这个要求太高,连他自己都不敢说一定能一次性成功。
因而,提出的要求仅仅是证明这个靶点可行。
这其实,就是考察基础科研能力,以及对整个多发性硬化新药研发的了解了。
“你有十分钟的思考时间。”许秋说着。
林根生没有多说,立刻就沉思起来。
十分钟时间一到,他就站了起来,语气也变得平静了许多。
相比于刚来时的紧张,此时来到他擅长的科研领域,林根生心里多少还是有了一些底气。
“三个要点、两项差异化优势。
“要点分别是 a 靶点的组织分布、功能证据,以及临床关联。
“我需要用单细胞测序确认 a 靶点在患者脑脊液 b 细胞中特异性高表达;此外,通过 crispr 敲除 a 基因后,eae 小鼠脊髓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率;以及最后一点,临床关联——通过进行大量动物实验活检样本的分析,确认 a 靶点表达水平与 edss 评分正相关。
“这一系列的验证手段,可以确认 a 靶点本身的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