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河守望 > 第九十四章 “大清先生”张至卿(2/4)
能够一直延续下来没有被断根绝种,就是多亏了小民百姓顽强的生存能力,所以小民百姓才被荣耀地冠以“草民”。

    如果是十分干旱缺雨的年头儿,荒草滩经过太阳的暴晒和干风吹拂,太阳把草滩土里的水分湿气大量蒸发,荒草滩也能变成良田,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在中秋以后,秋庄稼即将成熟的时节,最适宜耕种小麦、大麦或豌豆。

    田地里种的都是小麦,这时小麦已经逐渐泛黄了。饱满的麦穗已经压得麦秆儿弯曲起来,沉甸甸地随风摇摆着。

    夏风吹过麦田远远望去,像一匹一眼望不到边儿一起一伏金黄色的柔软绸缎。布谷鸟在麦田上空作秀般地架着翅膀低飞着,好像炫耀自己独特的滑翔技艺,“嘎咕嘎咕”叫个不停。小燕子轻盈地几乎贴着麦穗儿穿梭翻飞,枯草颜色的野兔在麦垄间若无人地打闹嬉戏。来麦田观望麦子成熟程度的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们少有地挺着胸膛背着双手,像威武的将军检阅队伍一样,在麦田里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回走动着。

    一个常跑江湖外号叫“大清先生”的光棍汉姓张名至卿,这天也来观望他的麦子了。不过他观望麦子的神态与麦地里的村民有些不一样,虽然脸上也挂着一丝喜悦,但喜悦里透着些许不易觉察的苦笑。

    “大清先生”张至卿大约五十来岁年纪,细高挑的个子,一身瘦骨架子,好像一阵儿风儿就能把他吹倒。他平时穿戴的文绉绉的先生模样,与他的外号十分相符。

    “大清先生”长着两只薄薄的与众不同的扇风耳,脖子又细又长,好像几根筋支撑着一个瘦脑袋。还有与众不同的是,他的脑袋后边仍然留着大清帝国像猪尾巴一样的辫子。由于他常常张口闭口言词中总爱说大清朝如何如何,因此人们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大清先生”。

    由于“大清先生”几乎在大清国的皇都北京待过半辈子,人们对大清国一些事情一直感到好奇和神秘莫测,都相信大清国有些事情“大清先生”是知晓的,“大清先生”是见过大世面的,甚至认为“大清先生”一定去过皇帝住的金銮殿,说不定还见过大清国的皇帝。

    当人们向“大清先生”请教大清国那些事情时,“大清先生”就兴奋起来,话头儿就多了起来。

    “听说京城里有座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