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才发现,原来她之前安排的这么满。

    乾清宫

    大臣在议论政事,有些人的眼神却忍不住朝上座旁边的屏风那边瞟。

    今天天好,阳光洋洋洒洒地进殿,将屏风后的人影模模糊糊地勾勒出来,看的不太真切。

    但大家都知道是谁,也是怪,从来没人敢当着皇上的面对此提出疑虑。

    稍微年长些的臣子好奇心就没有那么重,也有可能是看惯了,权当看不见。

    能到乾清宫议政的,都是皇上看中的人,自然能揣摩到一些皇上的心思。

    没办法,皇上诈过他们好几次了,之前还拿出过几本奏折,让他们看看写的如何。

    皇上亲自拿出来的,不是夸就是贬,总归不是个平平无奇的奏折。

    之前也不是没有过这种事,那还是大皇子没有参政的时候,很明显是在炫耀孩子。

    大家一个眼神就知道该怎么夸了,本来写的也好,夸的更简单,夸的也踏实。

    传阅下来一看,写的很好,里面一些建议都能让人眼前一亮,又相当老练,朝中能写出这种,不可能籍籍无名。

    长安公主的折子他们看过,也不是这样。

    但二皇子现在也没有这个水准,剩下的三皇子,四皇子,年龄也没到上朝的时候,皇上也不像是那种拔苗助长的人。

    有大皇子在,就能帮皇上许多忙了。

    和大皇子共事,卷的他们都有阴影了,明明是两天才能做完的事,大皇子不到一天就能做完,做的也好,一个顶俩,显得他们很是无用。

    还怪他们做事的速度慢,那双眼睛虽然平静,但对上总有些心虚。

    皇上也是,明明之前大家都配合的好好的,在大皇子的衬托下,也有些嫌弃他们。

    看那里面的措辞,倒有些像以前皇上当太子的时候写出来的。

    一首诗,一首词都能辨认出来主人是谁,奏折也是一样。

    就这传阅的功夫,大臣在心里已经过了好几个人选了,愣是猜不到。

    难道是皇上特意写出来考验他们?

    可是,这根本就是多此一举,只要提出来,这般好的建议,难道还有人不同意?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