劾乞罢与范仲淹同其退后所作,欧阳永叔因此被左迁为知制诰、知滁州,为滁州太守,此文作于庆历五年,其前一年,庆历四年春,范仲淹作文【岳阳楼记】,这两名篇西原书院的夫子都是很推崇的,卢林也都能够流利背诵出来。
欧阳永叔在滁州其时不过四十余岁,还是盛年,却寄情山水,自号“醉翁”,庐陵城在南湖桥那边也有个永叔书院,不大,一般也不从外面招收学子,大多都是欧阳氏族之人,或是相关亲友;欧阳永叔是庐陵恩江县人氏,其后人也有在其余地方开枝散叶的,庐陵城西郊三十里的钓源村都是欧阳后人,恩江靠近临川,隔着大山。
临川才子王安石也曾受到欧阳永叔的引荐,还有苏洵、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至于苏洵之子苏大胡子兄弟、曾巩等人也都得过欧阳永叔的提拔,可谓是桃李满天下,而且不是一般的桃李满天下,古往今来无人能及。
庐陵城的学子,十岁以上者,无论男女,人人都会背诵【醉翁亭记】。以前在西原书院,卢林只知背诵文章,不解其意,如今回忆起来,对于【醉翁亭记】最后几句又多了些感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卢林隐隐觉得这几句感慨很有道理,人与人不一样,与禽鸟不一样,而且和【庄子·秋水】篇中的论辩相通。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卢林有些明悟,模模糊糊的,但是想了半天,也没想不太明白,暂且记在心中,以后再说,可以问问大姑姑、三叔他们。
滁州曾经是云水宫的地盘,那年从汀州回来遇见云水宫伏袭,回到临江坊后,三叔直接去了扬州和二师伯带人连续挑了云水宫滁州和六安两处分院。
次日清晨,卢林继续前行,遇见当地人打听了一下情况,他是想去醉翁亭看看的,但是打听后就取消了这个念想,此去醉翁亭有六七十里山路,极不好走,还要等渡船过清水河,往来至少要四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