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七月二十一,日野寒,客栈木窗覆灀,盖后被褥方可驱散寒意。
今日便是童试。
各县由于遭遇流寇肆虐,匪患猖獗,所以便有了童试于莒州。
客栈起来的人很多,学子们都背着大包小包,惴惴不安的朝着贡院考场走去。
张岱早就起来了,他朝着魏昶君挥手:“魏公子旗开得胜。”
“公子必一鸣惊人。”王旗也挥舞着粗壮手臂,惹得不少人旁观。
魏昶君扛着被褥,火炉,腊肉,面粉,生鸡蛋,木水壶,上好的春墨,其他人都是如此,只不过大部分拿着一大包烙饼,还有烧水壶。
大部分分别排队,魏昶君第一次亲眼感受明代科举。
文书念着名字,分别念着蒙阴县何日,需要有五人同时互为,并且蒙阴县廪生作保,知县马爄的亲笔盖章才能参加考试。
贡院考官颇为凝重:“本次考叁场,若考前三等者,可直接参于院试,避开县试和府试。”
“考场不得喧哗,考试按名次落座。”
“不得张扬,不得交眼。”
“考题文书举牌而过,考生按考题即可。”
“入考场后每人一考屋,彼此不可互相对话,有事询问身旁衙役。”
“劈柴等水都被分到各屋。”
考官啰啰嗦嗦说了一堆,之后有进来几人,分别是莒州知州,还有考场主持,还有一些白发老儒生,这些人都隶属于各州文职,昔日也是参加过殿试的存在,甚是不凡。
“诸君需知《促织》中言“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而所谓“操童子业”意味着说如果你们未取得秀才资格,没有功名,还算不得读书人。”
“所以童试便是诸君第一步,过关童试数道,可谓秀才,便为读书人。”
莒州知州是一个精壮文人,离得太远魏昶君看不清面容,只知道此人说话洪亮,比那些瘦弱文人有气魄多了。
在这考生当中,魏昶君十八岁,年龄已经算偏大了。
要知道这才是童试,各地有天骄七八岁就参加该考场,一鸣惊人。
不过也有二十多岁的人,还有最小考生是七岁的童子。
这些考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