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务,难以想象。
包括工匠,军户,农户,商户,乃至士林等各个阶层,几乎横跨整个大明,全都可以算作红袍银号的潜在客户。
这将会是一笔足以更改时代经济格局的财富!
不仅是蒙阴,洛水继续随马车前行。
光是莒州,便有两家红袍银号,周边县城更是各县均有至少一家。
青州府之地,银号则更为繁多,门脸同样最大,能够办理的借贷额,一度达到夸张程度。
百万两级!
同时,还有大同府总兵亲自点头合作,代发军饷。
真正与朝廷合作的银号,遍数天下,只此一家。
如今顺着洛水目光望去,青州府,东坊,几名卖菜的摊贩笑吟吟盯着自己的存本,看了又看。
其中写的清楚,存银多少,利息多少。
一想到银子存放在安全之地,还能钱生钱,这几个卖菜百姓哪有不高兴的道理。
王家老汉小心翼翼将存单放在贴身小包里,笑的见牙不见眼,一边嘀咕着。
“等过几年,还能多出点钱,给老二也置办点家什。”
与此同时。
登州府。
卫所,几名边军凑在一起,看着外界天寒地冻,用力跺脚。
“这天气,真是呵口气都能结冰。”
“没件棉衣当真是不能出门了。”
“吾等虽为给家中添置棉衣,但他们昨日来信,可说都自己购置过了。”
一名边军笑着,小心翼翼看着自己手里存本。
上面赫然写着红袍银号四个字。
自然是先前在红袍银号存的银两。
之前此银号初开,他抱着试探心思存了一两银子,发现远在另一边老家的妻子儿也能取出使用,当真激动不已。
如今便是守着这般天寒地冻,竟也不觉得冷了。
“红袍银号,真了不起啊,若是有朝一日开遍大明,百姓出门便再也不需要带银子了。”
另一边,东昌府。
两名商户正在对接货物,清点完毕后,一名商户拿着对方递过来的票号,摆弄着,也惊艳。
“如今行商走货不必携带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