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六零:饥荒年当伙夫,社员都被馋哭了 > 第147 七队重心(2/3)
就剩了十五人,他们男女分开,每两个人一孔窑洞,多出来的两孔也没有闲着,分别当做厨房和储藏室了。

    知青跟普通村民不同,他们是一起劳作一起吃饭的,所以这些人搬离原来的驻地之后,就需要一个专门给他们做饭的人了。

    这个在之前是由大队安排的,现在他们执意搬到这里,周长河就做主,让马秀莲母女给他们做饭。

    这个就是古小满长期巴结讨好村干部带来的好处了,没有那些小恩小惠的付出,这种好事自然不可能轮到他们这些外来户的身上。

    如此一来,七队的重心就转移到米家河这边了,也就是新命名的古家河畔。

    这里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知青们是个年轻的群体,有文化有朝气,不忙的时候,他们就会在窑洞前的空地上吹拉弹唱,整的古家河畔一下子就热闹非凡了。

    这样子一来,古小满和李小雅学识字也方便了很多。

    韩有亮因为有练字的习惯,一个人独占了一孔窑洞,硕大的书桌就占了近三分之一的窑洞。

    不过人多了就面临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这边的野兽突然之间就少了很多,那些以前动不动就有收获的陷阱,如今都近乎失去作用,成了摆设。

    这事让古小满十分苦恼,他们住在这里无比的滋润,就是得益于后山谷那些野兽和出产。

    结果现在倒好,一下子涌过来这么多人,有了人气后,野兽们自然就逃之夭夭了,于是大家就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了。

    再一次去村里供销社,周小莲开玩笑说古小满几个月都没给家里送肉了,这是好运气用完了,逮不到猎物了吗?

    大概是年初,可能是四五月间的时候,周长河去了一趟公社开会,回来时带回了一个消息,那就是风靡全国的学大寨运动。

    学大寨是六十年代开展的一场运动,是继学雷锋运动和学大庆之后,宣传部门树立的又一典型。

    大寨村原本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一九五三年,大寨村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

    以陈永贵为带头人的大寨人通过艰辛的努力,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

    1964年,伟人们相继表扬大寨精神,至此掀起才了浩大的‘农业学大寨’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