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待制弘文馆十六年,于676年应举,成为了秘书省校书郎,这是记录在《新旧唐书》里面的,这一年,也正好是王勃死后的第二年!”
“我的天!我以前一直都没有想通,杨炯这个散漫青年,为什么会突然在年仅三十岁的时候应举,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他居然是为了王勃!”
“想走走王勃的路,看看王勃看过的风景,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他改掉了散漫的习惯,奋发图强,兢兢业业,花了六年的时间来等待机会,古人这么浪漫的吗?居然用这样的方式来缅怀好友!我的妈呀,我头皮都麻了!”
“太不容易了啊!真的是太让人动容了。”
“还有刚才那篇《庭菊赋》,历史上记载是杨炯的自夸之文,但结合刚才的内容,还有司马迁的点评,以及杨炯的话语,这里面的那些措辞,分明就是在写他这一路走来所承受的煎熬啊。”
“不错,和其光同其尘,还有归去来兮何为者!这些字字句句,全都在诉说杨炯放弃了自己本身的性格,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啊。”
“我突然发现,初唐四杰和四君子都能一一对上啊,如果说王勃是傲梅,卢照邻是幽兰的话,那杨炯就是淡菊啊。”
“骆宾王不知道,但王勃他们三个,还真的对应上了。”
“不用想了,骆宾王就是竹,坚!别看他大大咧咧的,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比谁都刚。”
“没想到没想到,初唐四杰里面我最不看好的杨炯,居然也有这份气度,真是让人叹服!那些历史上点评的什么怀才不遇,什么郁郁不得志,真的太表面了啊。”
“谁说不是呢,杨炯这朋友绝对能处,为了缅怀好友,他是真的顶啊!”
“关键是,他还站在了当初那个被王勃批斗的李显身旁,真不知道该说是巧合还是天意。”
“是天意吧,当初王勃也是无意才把李显当做了攻歼的对象,杨炯这算是帮他来还债了。”
“牛哔!这份情谊要是能够证实,绝对是感天动地!”
弹幕区议论纷纷,而这边的屏幕中。
跟司马子长对完话的杨炯已经转身面向了林凡,一脸歉意的道:
“林生,炯有愧,为了心中贪念,这些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