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人能够持续正确地领导山屯向前迈进,相信王家屯日后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只能寄托希望于未来了。”
魏国安点头认同,“虽然如此,但是能上大学总是好事,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这样的机会,更何况是进入全国最好的院校。”
“你去了就是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将来能更好地为国家贡献力量,确实比长留在山屯更有利。”
“不完全是这样看的,在哪里都能够展现自己的价值,地方和方法虽然不同,但都能发光发热。”“你考虑问题真的很全面,说得也有道理。”
魏国安话锋一转,接着道:“其实你也可能选择留在吉春上学,这里的高等学府任你挑选,随你喜欢就读何处就去哪里。”
“而且毕业之后,我们会根据你的意愿安排吉春市内的工作。”薛成远听了这话立刻明白了魏国安的真实意图。
看来魏国安此次带领知识青年到访,并不仅仅为了简单的安顿,似乎还负有某些特殊任务,意在劝说他不要离开此地,前往北方大城的高等教育机构求学,而是选择在吉春接受教育并在本地发展。
魏国安话中的暗示明显带有栽培和重视之意。
如果薛成远同意在当地深造的话,他将来的发展路径将会相当顺利。
同时,薛成远清楚这并非仅仅是魏国安的个人意见,而是受到了更高层面的指示或建议。
在县城工作的干部,哪可能有这样的背景,能够随口许诺吉春的孩子可以随意选择上哪所大学?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吉春可供选择的高等教育机构少之又少,不是现代社会那样每个角落都设有大学。
那时候,吉春可开设的高校非常有限,许多地区甚至连一所大学都没有。如此随意的选择权背后,肯定有其特殊的内情。
\"来自京城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已送达我家,等着我入学的时间到,但这显然不符合相关规定。合不合适取决于对象是谁,若是别人这么做无疑不合规范,但若你成远这么做,则绝对没问题。\"
魏国安接着说:\"成远,你不妨再仔细考虑一下,无需急于做出决定,毕竟还有很多时间呢,直到秋收之前你都有的机会改主意。\"两人又聊了几句,随后魏国安与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