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国运所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士们以“不与民争利“的胸怀,在“风头水尾“的恶劣环境中,用铁锹和扁担谱写了一曲水利建设的壮歌。这些水利工程不仅改变了新疆的自然面貌,更在无形中铸就了共和国的边疆长城,成为国运昌盛的重要基石。
“有水就有绿洲,无水则为荒漠“,这是兵团人最朴素也最深刻的认识。1954年兵团成立之初,面对南北疆广袤的戈壁荒漠,兵团战士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在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开始了规模空前的垦荒造田运动。他们人拉肩扛,挖渠引水,在荒漠戈壁上修建起引水、蓄水、输水和配水等一系列水利工程。没有现代化机械,就用双手和简单的工具。没有专业技术,就在实践中摸索前进。正是这种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让一片片“希望的田野“在戈壁滩上奇迹般出现。
兵团水利建设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改变了自然地理,更在于其重塑了人文地理。在玛纳斯河流域,兵团建设了新疆首个独立建设、规模最大的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工程,使下游灌区350万亩耕地灌溉保证率从不足75提高到95。在叶尔羌河上游,被誉为“新疆三峡“的阿尔塔什水利枢纽驯服了奔腾的河水,让下游农牧民告别千年水患,造福流域240万百姓。这些工程不仅是物质的丰碑,更是精神的象征,它们将兵团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永远镌刻在了新疆大地上。
水利兴则边疆稳,水运畅则国运昌。兵团的水利建设从一开始就与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紧密相连。通过修建水库149座、干支斗各类渠道37万公里、大中小各类灌区86处,兵团逐步建成了具有灌溉、供水、防洪、生态保护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这些水利设施不仅保障了农业生产,更在无形中巩固了边疆防御,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水,在这里超越了其自然属性,成为连接军民、稳固边疆的重要纽带。
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兵团水利战士们的汗水已化作绿洲的甘霖,他们的足迹已变成阡陌的轨迹。今天,当我们看到新疆2571万亩灌溉土地上丰收的景象,看到206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田里茁壮成长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