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朱雄英听后很是满意,对周忱也是越来越欣赏了。

    别人不敢干的差事他敢干,见到皇帝能坦言率直,思路也很正,这小伙子可以啊!

    朱雄英抛出最后一个问题,问道:“几年前,有个人已经去了江南,在江南推行了三年的新政,你知道是谁吗?”

    “回陛下,是兵部的詹大人!”

    这谁不知道啊,詹徽的名声都臭大街了!

    “那你对詹徽这个人怎么看?”

    让一个八品的翰林院学士去评价一个正二品的兵部尚书,这有些为难别人了。

    周忱深吸一口气,说道:“治世能臣!”

    朱雄英笑了笑,追问道:“可朕听说,朝廷内外都说他是本朝最大的奸臣,是第二个胡维庸!”

    周忱却是慷慨说道:“如果大明能多几个这样的奸臣,陛下治下的大明江山只会越来越好,百姓都能吃饱饭,穿上衣,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大同,那才是真正的河清海晏,真正的永兴盛世!”

    好,说的好,这话说的真好啊!

    都说詹徽是奸臣,可他到底哪里奸了,是欺男霸女了,还是贪污受贿了,还是结党营私,有谋反之心,除了爱喝点茶叶,或许是以权谋私了,可这也不是什么大罪啊。

    周忱也是第一个在皇帝面前为詹徽说话的官员,但他和詹徽并不认识,甚至从来都没见过。

    这个周忱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一时来了兴趣,又问道:“你对新政有什么看法?”

    本以为他会拍一顿马屁,新政如何如何的好,结果,当听到新政两个字,周忱顿时两眼放光,立马说道:“陛下,新政毫无疑问是利国利民之改革,但如果只改制度而忽略地方上的漏洞,只会让居心叵测之人钻了空子,从而到头来只是一场空!”

    “臣猜测,损粮之事,就是如此!”

    人才,朱雄英基本已经确定,这个周忱不是夸夸其谈之辈,确实有大才。

    “说下去!”

    周忱对改革之事很感兴趣,他曾经研究过永兴新政,趁机说道:“陛下,新政改革并不能大面上成功就可以高枕无忧,当事无巨细,连贯而成!”

    “土地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