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感到爹走了,莫名失落的竟然是红美。三姨不在眼前了,红美一个人偷偷在明心草堂里哭泣。红美是思睿的掌上明珠,打小就出落的美人坯子,大姐红玉过于风流,二姐红英过于保守,三姐红花过于俗气,缺少点儿类似画画中出落洒脱,那种花在一片片形似大象耳朵芭蕉叶葩衬托出的菩提大仕,荷花仙子神魂浮拷,翩翩嫋嫋,神采飘渺,恍恍惚惚,阵阵清香浸淫涤魄,幽幽花气袭人,明白吗?红美打小就喜欢坐在炕上,不言不语的安安静静的听爹娘唠唠家长里短的。红玉呢,太热情了;红缨呢,太悲伤了;红花呢,太碎嘴子了;只有红美呢,爹爹说最美的是山杜鹃了,咱长白山就山上的,杜鹃最美了,雪国春天绽放的杜鹃最美了。
红美一直做了七天的梦,黄玉佩请了萨满婆子,跳了七天七夜的大神。这是东北的传统,跳萨满舞也是满洲的传统,也是女真族的传统。东北太多太多民俗传统了,东北地区一年到头都充满了各个节日的仪式感。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仪式感强也有其中的妙处,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妙处。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困苦,中华文化是最积极和乐观的,在节日,面前一切烦恼化为乌有。小年、大年、三十儿是一年的重新开始,过了年就新生了,就能辞旧迎新了。
死生为大,死亡的仪式感远远比生的意义更大,更隆重。大辽,大金,大元几乎没留下什么死的伟大的痕迹。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在北京城里如鸿雁南飞,至少有元大都、金中都的故地所在,还有北京城里的辽柏,真是夏日里的清凉避暑圣境所在。至少通州还有萧太后桥的遗址,大明大清对死是刻骨铭心的存在感生怕历史忘记,这些紫禁城里的皇帝们。
大明,别说,南京朱元璋的孝陵,北京的大明十三陵,大清也毫不逊色,清东陵,清西陵,在史记中,司马迁特意描述了一下秦始皇的地下世界的奇妙,江河湖海,日月星辰,奇珍异宝,应有尽有。甚至始皇为保护他的地下世界的安宁,都能呼风唤雨,阴兵借道。死一代又一代传承着死亡的仪式感,死亡仪式感远远比生的意义更显赫重要。
人生如戏,死亡是挺贵的一场大戏,整个葬礼还是比较传统的方式。头七,七天开始到七七四十九天结束,是一点儿都不能马马虎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