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因互鉴而丰富。\"她说,\"我们的目标不是让所有人变得一样,而是让每个文明都能绽放自己的光彩。\"
话音未落,殿外传来一阵悦耳的音乐声。那是新创的乐曲,融合了中原的古琴、波斯的琵琶和西域的笛子。这种文化的融合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傍晚,叶知秋召开了一场特别的朝会。这不是传统的早朝,而是她创立的\"实务议政\"制度。文武百官可以直接就具体问题展开讨论,不拘泥于繁文缛节。
\"江南水利有了新突破,\"工部侍郎报告说,\"我们采用了波斯的水车技术,配合我们的堤坝建设,既防住了洪水,还能灌溉更多良田。\"
\"边关的互市很热闹,\"兵部尚书接着说,\"现在商旅往来频繁,比守军还管用。那些异族商人的子女,都争着要来内地学习我们的文化。\"
听着这些汇报,叶知秋心中欣慰。这正是她期待的治国之道: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以文化感化;不是一味守旧,而是在传承中创新。
夜幕降临,她在御花园散步,看着园中新培育的药草。这些年,太医院不断改良医术,创制新药,让更多百姓受益。这或许就是最好的功德。
\"在想什么?\"萧远珩递上一杯热茶。
\"在想父亲的话。\"叶知秋接过茶盏,\"他说医者仁心,术业专攻。如今看来,治国也是如此。要以仁心为本,以实学为用。\"
正说着,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边境几个部落主动请求归附,原因是被大唐的文化所折服。这让叶知秋想起了当年在边关遇到萧远珩时的情景。
\"记得那时你说,\"她望着夜空中的繁星,\"真正的功业不在于一时的轰轰烈烈,而在于持续的点滴改变。\"
萧远珩笑道:\"你做到了。这些年的变化,不正是最好的证明吗?\"
深夜,叶知秋在御书房批阅奏章。案头是一份特别的文书:太医院将各地医术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准备刊印推广。这是她一直期待的事情——让医术真正造福天下。
次日清晨,她召见了几位老臣。这些人经历了她的整个改革过程,从最初的质疑到如今的支持,见证了这个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