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知对方会如此解释,“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句诗引出问题的本质。
“陛下可知,农民辛勤劳动为何依然饥肠辘辘、饿死路边?”
嬴政面色变化不定,以为这是批评赋税和徭役太重。
随即阐述:“设想一农民,从15岁开始到40岁去世,在他最能劳作的二十年间需要照顾父母养育孩子,最终因积年劳累生病失去劳动力。”
赢政长舒一口气:“确实。可是父子亲情、君臣之义应如何维持,不敬不孝的人与禽兽无异。”
补充说:“正因要保障老年生活无忧,所以需多子多福。”
“但每个生育周期只有一胎,理论上终老时能育子女二十人,而家中人丁多了,并不代表地多粮多。”
嬴政深感其意:“所以朕要开疆拓土来供养更多的子民!”
赞许地点了头,“不仅如此,领土扩张带来的管理难题也随之增长。”
“偏远地区政令传递不易,耗资甚巨。因此修路是必须的选择。”
说,“只有道路完善、农田增产且人民不断移往新开发的土地,这样社稷才日益兴盛,纵然万里亦能政通人和。”
赢政若有所思,但他希望更快的方法实现宏图伟业。“现在我们面临的就是这种无形大手调控的问题:野兔多则猛兽增加,野兔减少后猛兽也饥饿而亡,最终平衡自生。” 理论简明扼要。
最后他说:“战争和冶铁同样会造成大量的伤亡,去年仅冶铁就有两千多人受伤死亡,总数五千不止。” 死者多为外籍奴工, 提及补偿与安排让他们能继续劳动。“有酒肉相伴,他们不会感到悲痛。”
虽是沉重的话题,但嬴政差点被逗乐,感叹 的安排之妙,将奴工的生命投入工厂生产更多兵器,并用于扩展大秦帝国版图。“这样的方法的确是最高效的。”
在那个古老的时代,有一个名为赵国的地方。虽然百姓们付出了鲜血与生命,却也因此为未来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充实了辽阔的土地。
君主昭文静静地凝视着眼前的大臣。
‘此人竟有如此冷静的心态谈论这般大事,不容小觑啊!’
昭文暗自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