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任以虚,朱元璋小心翼翼的问道:“任先生,倘若真的像是老胡说的那样,朱元璋就开始变法,让这些读书人去当胥吏,会不会有些大材小用啊”
话刚说完,朱元璋的心便悬了起来,生怕任以虚察觉出异样,赶忙补充道:“咱就是随口一问。”
任以虚倒也没往心里去,淡然道:“确实是有些大材小用”
毕竟就是闲聊,任以虚也没怎么往心里去。
就像是打长途出租车的时候,司机难免会东扯一句,西扯一嘴。
任以虚现在闲来无事,细细想来,倒也不是说,让读书人去当胥吏,是大材小用。
而是在明朝初年,一个自幼饱读四书五经的读书人,绝对算得上是稀缺资源了。
让这样一个人,去天天拎着一根水火无情棍,站在衙门里,其本质上,还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
如果仅仅是只让书生,去充任书吏等一些文职“胥吏”的话。
大明的各个衙门,又没有这么大的体量,吃下这么多的读书人。
任以虚的眉头不由的一皱,细细思虑良久之后,才笑道:“老爷子,如果是这样的话,不妨在加以改动。”
朱元璋的眼前登时便是一亮,当即便从自己的衣袖里,掏出了一本小册子,跟一支狼毫毛笔,用舌头舔了两口之后,笑道:“任先生,您就放心大胆的说!”
任以虚笑道:“很简单嘛,既然是要变法,那就变的彻底一点。”
“义务教育是一定要推开的。”
“而大明又没有足够多的教书先生。”
“这样一来,不如就把那些社学的教书先生,统统并入吏籍。”
话音刚落,朱元璋顷刻之间便是眼前一亮。
“任先生的意思是,将吏的岗位细分出来,有些像是衙门里的这些皂吏,仍旧让以前的胥吏充任。”
“而一切文职的书吏,由这些书生担任”
任以虚微微颔首,而后补充道:“话是这么说,但是这些普通的皂吏也要定期受学,同样识字之后,也要获得给这些书生,一样的晋升空间。”
“不然的话,就不是将官、吏合并,而是在科举之外,又开了一条路,让书生入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