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同僚低声商议片刻,突然问道:\"此法可是得自何处医书?\"
这个问题正触及要害。沈明轩稍作沉吟,从容答道:\"此法并非出自医书,而是来自民间一个特殊案例。\"
见考官示意他继续,他娓娓道来:\"去年在济世堂,遇一位制墨匠人,syptos与今日病患相似。后经查访,发现其所用原料中,铅粉占比过重。通过多次尝试,最终以硫黄为主药调治,方见奇效。\"
这番说辞滴水不漏。他将现代医学理论巧妙融入实际案例中,既解释了治疗方法的来源,又体现了\"学于民间、用于民间\"的医者之道。
\"善哉!\"主考官徐简捋须点头,\"医道贵在活学活用。若只拘泥于典籍,如何能应对千变万化的病症?\"
另一位考官也道:\"况且此法确有道理。《本草纲目》中就有"硫黄治金石毒"的记载,只是少有人联系到铅毒。\"
就在这时,那位病患突然道:\"大人,小人想起来了!确实最近营中重修了值守岗亭,墙面刷得雪白,天热时还有股怪味。\"
此言正好印证了沈明轩的诊断。主考官闻言,立即吩咐人去查看护卫营的岗亭。
\"不过,\"三考官忽然问道,\"既用硫黄,何需佐以甘草、当归?\"
这个问题颇有深意。沈明轩答道:\"硫黄性烈,独用则伤正气。甘草能调和诸药,当归可养血活络。此乃《黄帝内经》中"毒药攻邪,甘药和之"的道理。\"
这个回答既符合传统医理,又暗合现代药理学中\"协同作用\"和\"降低毒副作用\"的原理。
\"好一个"毒药攻邪,甘药和之"!\"主考官击案赞赏,\"不拘泥于形式,却又不离正理。沈大夫,你可知这正是太医院最需要的人才?\"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其他考生虽有不甘,却也不得不承认沈明轩的表现确实出众。
\"还有一事。\"沈明轩趁机道,\"此类中毒案例,在下建议应当立即查访全城同类案件,尤其是新粉刷的衙门、宅院。同时,应制定新的油漆用料标准\"
\"说得好!\"徐简站起身来,\"医者治病,不仅要救眼前之急,更要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