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殿内,气氛随着姜王后的现身与真相的揭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众人看向牛太祖的目光,满是敬畏与尊崇。姜桓楚更是单膝跪地,语气坚定:“大王,臣之前错怪大王了,从今日起臣愿为大商改革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牛太祖欣慰地笑了笑,伸手扶起姜桓楚:“有姜爱卿相助,何愁改革不成?” 说罢,他目光扫向殿内群臣,神色一凛,
“从今日起,改革之事谁在敷衍了事,听调不听宣,直接武力镇压,诸位务必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大臣们纷纷抱拳领命。
然而,改革之路绝非坦途。消息传出后,各诸侯封地暗流涌动。一些保守的诸侯,习惯了以往的自治,对朝廷派遣官员极为抵触。
姜文焕,虽为姜桓楚之子,但起初对改革完全是随意态度,眉头紧锁:
“父亲去了朝歌这么久,也不知是福是祸?现在我们还继续对抗朝廷吗?我怕父亲有危险!”
幕僚们围坐一旁,也是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姜桓楚决定为大王的改革打前锋,自己封地还没妥善处理,便快马加鞭回东鲁封地。
父子相见,姜文焕忙迎上前:“父亲,你在朝歌没受委屈吧……”
姜桓楚摇了摇头。
随后姜文焕接着说:
“那我们继续对抗朝廷吗?”
姜桓楚抬手打断他,目光坚定:
“焕儿,大王此举是为大商的万世基业,我们身为臣子,当全力支持。”
虽然不明白为何父亲去了一趟朝歌改变了态度,但是作为孝子,父亲说啥就是啥!
“父亲,我明白了,定当遵从大王旨意。” 姜文焕说道。
解决了东伯侯的问题,姜桓楚又马不停蹄地前往其他诸侯封地。每到一处,他都凭借着自己的威望与口才,耐心解释改革的好处。在他的努力下,许多诸侯逐渐转变态度,愿意配合朝廷。
但也有冥顽不灵者。有个赵侯,不希望自己的封地由他人来做主,性格傲慢,野心勃勃,冷笑一声:
“想派官员来管我?没那么容易!”
牛太祖得知后,怒目圆睁:
“赵侯,竟敢公然违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