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叛乱,二者取其一,一般都可以解决问题。可是面对士绅阶级的舆论战则不行,必须武力与政策双管齐下,才可以顺利解决。”
“举一个简单例子,比如有人冤枉你吃了他的东西,你不要刨开自己的肚子以证清白,你应该挖出他的眼睛咽下去,让他在你肚子里看个清楚。”
“同理,我们只需要找到士绅阶级的这个‘眼睛’即可!”
朱棣听着这个比喻,沉思着。
对啊,士绅阶级诋毁他靖难之后将国家治理的一团糟。
所以他第一时间想着如何将国家治理的更好,可是又想到舆论还是在士绅阶级手中,自己做的都是一些无用功,这才感觉无力。
自古打天下难,治理天下更难。
说的就是天下稳固之后,所有势力的目光就都放在了夺权上。
尤其是以士绅阶级代表的文官集团手中的笔杆子,直接让皇帝无往不利的刀锋成为了摆设。
毕竟如果用刀,反而坐实了这些舆论。
毕竟刀剑的战争已经过去,接下的则是属于笔杆子的舆论战!
而这些恰恰掌握在士绅阶级手中!
按照陈羽的说法,与其自证,不如找一个可以弄疼对方的办法,让士绅自证!
可是士绅阶级的软肋,朱棣想了半晌也没有想出来。
这一次士绅阶级空前的团结,又分散在大明各个地方。
朱棣发现自己旁听了朱瞻基的两堂课之后,还是想不出来之后,放弃了,对着陈羽问道:
“陈兄弟,这些士绅阶级的‘眼睛’是什么?”
陈羽喝了一口豆浆之后,感觉饱了,换了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在椅子上之后,淡淡的说道:
“士绅阶级的‘眼睛’其实就是他们的软肋,很好找。”
“最开始永乐帝王杀了被誉为天下读书人种子的方孝孺,可民间也没有出现这样的谣言;反而是郑和敲定下西洋到走了,谣言爆发了。”
“两者中士绅阶级反应一对比,后者更加强烈,这就足以说明永乐帝触碰到了士绅阶级的软肋,所以才会突然遭遇来自民间的舆论战!”
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功夺位,重回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