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点因素,都让魏崇延捕捉到了机会。
不过正如魏无忌分析的那样,魏夏之间,一旦扩大战争,将再一次进入全线大团战。
魏无忌给魏崇延定下的联合契丹,先灭晋,最后孤立大夏的大战略,魏崇延并非不采纳。
事实上,徐州之战很容易让人误会魏崇延是想要将夏魏之间的战火全部点燃。
第二次徐州之战,魏崇延有两个战略目的:
一是试探徐州虚实。
二是在东线施压,让李彦在干预西线的时候,有所顾虑。
但魏崇延没料到,东线试探性南下,居然也能在短时间内打成这样。
这种战果,只能让魏国高层认为李彦在徐州已经布下大量精锐,形成了一股非主力大军不可撼动的防御力量。
这进一步验证了魏无忌战略的正确性。
并且,徐州和郾城的结果,给魏崇延巨大的压力,进一步推动了魏国内部的政治变化:对夏国主和派抬头。
这让魏崇延开始全面重视与大夏的商业往来。
同时,魏崇延决定再派使者到江宁城,缓和两国关系。
实际上,魏国有魏国的问题,晋国有晋国的痛苦,大夏也有大夏的难处。
进入八月,大夏朝堂上下一直人心惶惶。
无论是旧派官员还是新政提拔的官员,都对目前的整体局势感到担忧。
西线战火重燃,潜伏在江宁和姑苏的魏国细作到处散播魏军强势攻入徐州的传言。
这个时候,皇帝陛下还在苏州大开杀戒,甚至把王儒这样的人下狱。
不少京师的官员向李彦奏疏,委婉地劝谏皇帝陛下应该以大局为重。
有一些官员甚至认为,一旦皇帝真的杀了王儒,苏州各地士绅必然会采取消极态度应对朝廷的各项政策。
例如对徐州粮食的调运,一定会出现表面喊口号支持,私下却找一大堆理由拖延。
对于这些奏疏,来一封,李彦烧一封。
还有劝李彦赶紧回京主持大局的,有人公开在奏疏里弹劾宋濂,指责他任人唯亲,擅权祸国。
从奏疏上隐约的唾沫痕迹可以推断出,这位官员在写这